所有由zhufenghua发布的文章

后PC时代,台式机仍是主流

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pc产业就进入后pc时代。

通常认为,后pc时代,手机和平板逐渐崛起,台式机和笔记本逐渐没落。

但是对于经济不济的现实环境,大部分行业都无法完全丢弃pc转向手机平板并且减少开支和提高办公效率,传统的台式机因为费用低,办公效率高,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仍然占据主流地位。

对于大部分上班族,没有台式机和笔记本就谈不上工作效率,上班使用手机和平板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可能的。

软件开发如何提升自己?

先把时间和精力,解决好业务代码。

在有能力的情况下,多学习新技术,不同的技术,学习难度较小,另外或许就能带来不同的思路,更好的解决业务问题。

光从现有知识,往往不能较大的提升现有系统。除了精心设计外,比较简单有效的提升,就是学习更多的新技术,因为学习是比较简单的,而在知识不增长的情况下要对系统重构或提升则会非常困难。

比如你做python、php或其他,甚至都可以考虑跨语言,虽然代码不同,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可以通用的。

每天至少写几篇博客,看几篇技术文章、看一些技术视频、甚至学一新词汇,都会带来不同的思路。

浏览器快速把当前保存到书签栏

一般可能会使用 ctrl + d,或手动点击保存。

但是通常都不好,因为每次都要选择位置。(比如选中某个文件夹、或直接选择在收藏栏中)

而选择某个目录、或收藏栏后,由于书签比较多,会排在最后,效果非常不好。

解决办法:拖动地址栏URL。

点一下地址栏,会自动把地址栏进入编辑状态,此时按住拖动,即可放到指定位置,这样最方便。

其他提示:按住已有书签,往下拖动,就可以在新页面打开该书签。

准备越充分,让人越自信

除了心态方面,充分的准备,也可以让我们变得自信。

以前,如果在我不熟悉的城市做讲座,我会很紧张。一边穿梭于车流中,一边看着地图寻找陌生的地址,这对我的神经来说,真是极大的考验。后来,我学会了一个更好的办法。

我会在研讨会的前一天到达,然后在晚上驾车去所在地转一转,探探情况,以免第二天遭遇交通阻塞。我会选择最佳路线,找到合适的停车地点。如果是在一家宾馆,我就会进去,找到第二天将要使用的会议室。整个过程也用不了太久,但是,第二天的感觉就会完全不同。充分准备会减轻我的压力感。

可以说,充分准备是让交谈更为顺利的最简单的方式,预先思考的越多,你就越自信。

不管你处在何种水平,都有进步的空间。坚持下去,时间长了,你就会养成事先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习惯。

mysql主从库概念

一般而言主从就是读写分离,写请求指派到主机,读请求指派到从机。

还有相似概念,主备,备机是不干活的,也就是不对外提供服务,只是默默地在同步主机的数据,然后等着某一天主机挂了之后,它取而代之!

主主就是两个都是主机。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主主的架构。

为什么读写分离?

读写分离就是读操作和写操作从以前的一台服务器上剥离开来,将主库压力分担一些到从库。

本质上是因为访问量太大,主库的压力过大,单机数据库无法支撑并发读写。

然后一般而言读的次数远高于写,因此将读操作分发到从库上,这就是常见的读写分离。

读写分离还有个操作就是主库不建查询的索引,从库建查询的索引。

因为索引是需要维护的,比如你插入一条数据,不仅要在聚簇索引上面插入,对应的二级索引也得插入,修改也是一样的。

所以将读操作分到从库了之后,可以在主库把查询要用的索引删了,减少写操作对主库的影响。

读写分离的两种方式:代码实现、中间件

代码实现:

讲白了就是代码层面抽出一个中间层,由中间层来实现读写分离和数据库连接。

就是搞了个代理类,对外暴露正常的读写接口,里面封装了逻辑,将读操作指向从库的数据源,写操作指向主库的数据源。

  • 优点:简单,并且可以根据业务定制化变化,随心所欲。
  • 缺点:如果数据库宕机了,发生主从切换了之后,就得修改配置重启。如果系统是多语言的话,需要为每个语言都实现一个中间层代码,重复开发。

中间件:

一般而言是独立部署的系统,客户端与这个中间件的交互是通过 SQL 协议的。

所以在客户端看来连接的就是一个数据库,通过 SQL 协议交互也可以屏蔽多语言的差异。

缺点就是整体架构多了一个系统需要维护,并且可能成为性能瓶颈,毕竟交互都需要经过它中转。

常见的开源数据库中间件有:官方的MySQL-Proxy、360的Atlas、Mycat 等。

MySQL 主从同步机制

主从同步主要依赖的就是 binlog,MySQL 默认是异步复制,具体流程如下:

主库:

  • 接受到提交事务请求
  • 更新数据
  • 将数据写到binlog中
  • 给客户端响应
  • 推送binlog到从库中

从库:

  • 由 I/O 线程将同步过来的 binlog 写入到 relay log 中。
  • 由 SQL 线程从 relay log 重放事件,更新数据
  • 给主库返回响应。

用一句话概括一下:主库提交事务会写binlog,会由一个 dump 线程推送给从库,从库接受之后会有一个I/O线程将其写到 relay log 中,慢慢消化,由 SQL 线程来重放更新数据。

异步复制有数据丢失风险,例如数据还未同步到从库,主库就给客户端响应,然后主库挂了,此时从库晋升为主库的话数据是缺失的。

所以有同步复制,主库需要将 binlog 复制到所有从库,等所有从库响应了之后才会给客户端响应,这样的话性能很差,一般不会选择同步复制。

MySQL 5.7 之后搞了个半同步复制,有个参数可以选择“成功同步几个从库就返回响应。”

比如一共有 3 个从库,我参数配置 1,那么只要有一个从库响应说复制成功了,主库就直接返回响应给客户端,不会等待其他两个从库。

这样的话性能就比较好,并且数据可靠性也增强了,只有当那个从库和主库同时都挂了,才会缺失数据。

主从同步延迟处理

从流程就可以得知,延迟是必然存在的。

延迟过大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一个用户刚注册,然后登陆报该用户不存在的….

因为数据是写到主库中的,查询走从库有可能还未来同步完毕,导致查不到这个用户。

这就非常不友好了。

常见解决方式有以下几种:

  • 二次查询。如果从库查不到数据,则再去主库查一遍,由 API 封装即可,算是一个兜底策略,比较简单。不过等于读的压力又转移到主库身上了,如果有不法分子估计搞一下必定查不到的查询,这就难受了。
  • 强制将写之后立马读的操作转移到主库上。这种属于代码写死了,比如一些写入之后立马查询的操作,就绑定在一起,写死都走主库。不推荐,太僵硬了。
  • 关键业务读写都走主库,非关键还是读写分离。比如上面我举例的用户注册这种,可以读写主库,这样就不会有登陆报该用户不存在的问题,这种访问量频次应该也不会很多,所以看业务适当调整此类接口。